当前位置: 首页  学院概况  学院简介
学院简介

    sb-488.com创建于1956年,前身为原贵州农学院畜牧系。1958年更名为贵州农学院畜牧兽医系,1992年更名为贵州农学院动物科学系。1997年贵州大学、贵州农学院等院校合并组建新的贵州大学,更名为贵州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。2002年在动物科学系的基础上组建sb-488.com。

学院学科门类涵盖畜牧学、兽医学、水产学和草学4个一级学科。下设动物科学、动物医学、水产科学和草业科学4个系。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共852人,在校全日制研究生232人、非全日制研究生112人。现有教职工95人,其中专任教师70人,教授26人,副教授28人,高级实验师5人,具有博士学位51人、硕士学位26人。

学院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,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,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,农业部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2人,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,省管专家3人,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3人,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,贵州省教学名师1人,校学科(学术)带头人4人,中青年学术骨干7人。现有贵州省优秀博士生导师2人,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。

学院现有国家“211工程”三期重点建设学科1个(高原山地畜牧学),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1个(畜牧学)、贵州省特色本科专业1个(水产养殖专业)。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(畜牧学、兽医学和草学)、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(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、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、特种经济动物饲养、水产养殖学、基础兽医学、预防兽医学、临床兽医学)、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个(兽医硕士、农业硕士养殖领域)。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(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),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(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、动物疫病与兽医公共卫生省级重点实验室),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(贵州省山地动物育种工程实验室)、省级中心/平台4个(贵州省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测中心、贵州省生猪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贵州省家畜胚胎移植中心、贵州省实验动物管理服务平台)。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(高原山地畜禽种质资源发掘、保存与利用教育部创新团队)、贵州省创新人才团队3个(贵州省动物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团队、贵州省高原山地畜禽种质资源发掘、保存与利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、贵州省动物疫病防控与兽医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科技创新人才团队)、教育厅创新团队1个(贵州省畜牧学优秀科研创新团队),贵州省“2011”协同创新中心1个(贵州省山地畜禽种质资源开发利用2011协同创新中心)、贵州省人才基地1个(贵州省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人才基地)、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(贵州省高原山地畜牧学院士工作站)。

近五年来,学院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191,年均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。先后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6项、三等奖19项;获发明专利、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0余件;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9部,发表学术论文1500篇,其中2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。

学院注重院级科研机构建设,已建成香猪研究所、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所、特种水产研究所、家禽研究所、动物疫病研究所等多个科研机构。为提高学生的实验、实践和创新能力,成立了院级实验实践教学中心,兴建了教学科研猪场、鸡场、牛场和水产养殖场,升级改造了动物医院。专业实验室面积达到5200平方米,各类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3540多万元。

学院利用自身学科优势,全面服务贵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。先后与20余个县(市)人民政府和大北农集团、青酒集团、努比亚等30余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。加强科技合作,积极参与实施贵州省博士科技兴村三区科技人才教授、博士进企业百千万科技特派员系统工程等行动计划,深化院地、院企合作,积极组织广大师生投身全省脱贫攻坚战役,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。

学院已与美国、加拿大、法国、泰国、新西兰、丹麦、老挝、冈比亚等国家相关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,并经常性进行学术交流,加快了学院的国际化进程。

面向未来,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、兴学育人为根本,立足贵州、服务地方,努力建设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学院,为实现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。

Copyright 2009-2013 贵州大学动科学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  邮编:550025  电话:0851-8298005  传真:0851-8298005  Email:as@gzu.edu.cn